领导信箱
  • 首页
  • 学院概况
    1. 学院简介
    2. 现任领导
    3. 机构设置
    4. 联系我们
  • 党建工作
    1. 党建动态
    2. 教工之家
  • 师资队伍
    1. 教师名录
    2. 博士风采
  • 人才培养
    1. 本科生教育
    2.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1. 研究平台
    2. 科研项目
    3. 科研成果
  • 团学工作
    1. 学工队伍
    2. 学子风采
    3. 校友之家
  • 招生就业
    1. 本科生招生
    2. 研究生招生
    3. 就业信息

评估认证

  • 专业评估
  • 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估认证  -  专业认证  -  正文

化学化工学院师范化学专业认证细化表(修订)

作者:    时间:2020-09-16     浏览: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内涵

支撑材料

1、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毕业生服务区域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相关材料。

2、学校近期发展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等相关材料。

3、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论证报告。

4、专业建设规划、培养方案、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中关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阐述。

1.2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5、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相关论证材料。

6、专业培养方案、建设规划、质量年度报告等相关资料中,关于培养目标的阐述。

7、毕业生追踪调研报告等相关资料。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8、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及相关论证材料。

9、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估制度、修订方案等相关资料。

10、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过程的相关资料。

11、第三方机构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评价意见。

2、毕业要求

2.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2、培养方案中关于师德规范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的过程性档案)。

13、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主题活动方案中对师德规范培养的体现(含目标、内容、方式)。

14、对师范生师德规范养成情况考核评价的相关要求(含评价标准、课程质量监测过程性资料)。

15、师范生师德规范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16、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德规范的要求细则及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师德规范表现的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17、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情况的相关资料。

18、学生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情况,涌现的道德典型案例等相关资料。

19、学生遵纪守法情况。

20、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料。

2.2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落实职业认知、综合素养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22、公共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情况及课程教学大纲。

23、落实教育情怀的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校园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相关过程材料。

24、专业开展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教育等方面情况的档案资料。

25、毕业生职业行为与素养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档案资料。

26、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27、专业毕业生获得校级以上荣誉称号、竞赛获奖的情况和典型事迹等相关资料。

28、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情况。

2.3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9、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师范生学科素养结构分析。

30、课程与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开出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31、相关课程对学习科学知识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性资料。

32、毕业生学科知识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33、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与学科竞赛情况等。

34、学生作业包括过程性作业和结果性作业,如读书笔记、实验报告、习题、调研报告或小论文等。

2.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35、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生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36、支撑师范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情况,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资料。

37、相关课程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要求,以及体现课程质量监测的过程性资料。

38、毕业生教学能力发展测评标准、实施办法及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

39、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师范生学科竞赛的参与率和获奖情况(获等级奖或名次奖的前八名)。

2.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40、培养方案中关于班级指导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含内容制定的过程性档案)。

41、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对班级指导能力培养的体现(含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手段)。

42、对学生班级指导能力考核评价要求(评价标准、课程质量监测过程性资料)。

43、实践教学条件对于该条能力培养的支撑情况。

44、师范生班级指导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45、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班级管理教育实习成绩。

2.6综合育人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46、培养方案中关于综合育人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47、学科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相关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涉及综合育人素养培养,在课程目标、相关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设计中的体现,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习得综合育人知识、能力的评价方案。

48、专业教育实习管理对师范生尝试综合育人的要求细则,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观摩、参与综合育人活动的体验、感悟记录及评定意见等相关资料。

49、专业对学生在毕业前后综合育人素养进行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50、综合育人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2.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51、培养方案中关于反思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52、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师专业发展、国内外基础教育动态、教育研究等课程的开设情况,教育实践、实训环节的设置,学分比例结构等相关资料。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

53、学生作业或作品、公开发表论文,包括反思日记、读书笔记、调研报告或者小论文等,课程考核材料,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

54、开展促进师范生终身学习信念与自主专业发展讲座、活动的制度规定、文字档案资料等,学生参与行为表现记录。

55、专业积极鼓励师范生通过多种方式到海外境外交流、交换、访学、短期研修的制度与措施,学生参与情况等档案材料。

56、师范生将自己所学知识与能力运用于问题解决的各种实践活动例证,诸如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社团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帮扶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证书与记录等。

57、学生教育实习手册相关材料。

58、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关材料。

59、专业对学生反思能力实践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资料。

60、反思能力培养实施改进报告。

2.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61、培养方案中关于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

62、相关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的标准和教学大纲,把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关教学活动及教学任务设计中的材料,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方案。

63、师范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教师评价结果相关材料。

64、专业为学生提供参加多种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活动制度规定;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的共同体活动并有实际体验的反思日记等证明材料。

65、教育实践环节,师范生与中学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进行互动交流的活动资料记录;师范生参与中学多种教研活动诸如开放课堂、同课异构、反思分享、校本教研等系列合作学习的活动资料记录等材料。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相关行动表现的评价。

66、专业对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实施综合测评的标准、评定实施办法,评价结果及数据分析报告等档案材料。

67、沟通合作能力实施改进报告。

3、课程与教学

3.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68、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69、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0、专业课程(含主要教学环节)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表。

71、专业课程规划。

3.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72、专业课程结构支撑“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的关联图。

73、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74、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相关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按要求开设的情况。

3.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75、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76、专业课程教案。

77、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

78、专业课程使用的教材。

79、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教材选用和管理制度。

3.4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80、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81、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相关材料,包括教案、课件等。

82、学生课程学习的成绩与成效,包括各种类型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过程性材料和终结性材料,如理论课程的作业、试卷,探究课程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毕业论文,技能训练课程的表现性记录、作品,实践课程的见、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83、专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相关材料。

84、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师进行课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习和组织社团活动的相关材料。

3.5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85、专业制定的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管理制度。

86、专业培养方案。

87、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8、课程考核结果定量、定性分析报告。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报告。

89、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

90、课程评价结果报告。

91、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92、培养方案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4、合作与实践

4.1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93、专业签订的 “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94、近4年与“三位一体”合作方进行教育实践、中学教师培训、基础教育研究与服务合作的相关材料。

95、对“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和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进行管理、取得成果等相关材料。

4.2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4]。

96、已签约的教育实践基地的基本信息、特色介绍,近4年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接纳实习生数据统计和评价等相关材料;

97、院系与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过程性资料、学生实习总结等相关材料。

98、教育实践基地的遴选与管理制度、与教育实践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等相关材料。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99、中学教育实践管理办法

100、在学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包括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101、中学教育实践年度计划、校内外教师指导文件、教育实践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102、近4年师范生教育实践考核评价相关资料。

4.4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103、“双导师”制度的相关材料。

104、近4年遴选的“双导师”名册等档案资料。

105、教育实践“双导师”的工作计划、工作记录、成效评价等相关材料。

106、学校对“双导师”开展相关培训或专业指导活动的相关资料。

4.5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107、中学教育实践指导文件、管理办法、实习指导手册等相关材料。

108、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大纲。

109、教育实践考核评定标准。

110、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性资料和学习成果,报考考勤表、学习心得笔记、听课记录、观察日记、教案设计、教学录像、教学研究小论文等。

111、专业教育实践指导教师和中学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记录,校内外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表现和学习成果的评价意见、考核成绩等相关资料。

112、教育实践总结分析报告。

113、教学管理者、校内外指导教师、学生和实践基地学校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合作,评定教育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达成情况,评定教育实践目标达成情况的记录。

114、教育实践教学大纲修订记录和修订报告。

5、师资队伍

5.1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6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7]。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 。

115、本专业在校学生名册(按年级、班级顺序列出)。

116、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支撑各领域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基本情况,以及教师与学生数量、生师比、工作量和满足专业教学需要情况分析等相关材料。

117、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教学管理文件中涉及兼职教师能力建设的文件、制度规定或具体措施。

118、聘请中学一线优秀教师或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的聘任合同、工作安排、履职情况等相关材料。

119、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评价标准及相关分析报告等资料。

5.2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120、近3年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者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

121、近3年专业教师参加国家或省级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教学及教学技能竞赛并获奖的相关材料。

122、专业专任教师近3年教科研项目、论文、著作与教材、获奖等成果材料。

123、近3年学生评教方案及专业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数据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

124、专业专任教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毕业生专业发展和承担的培训工作相关资料。

125、专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

126、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工作总结及成果等相关材料。

5.3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18],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127、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至少有1年中学工作经历”的证明材料,包括年度教学计划、教案、教研活动日志记录、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相关材料。

128、近3年专业教师赴深入中学指导教育教学及工作实践的过程性资料。

129、专业教师与中学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档案资料。

130、近3年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教研论文,分一般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两个层次统计。

131、近5年教师主持立项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132、近5年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133、专业教师实践经历考评标准及实施材料。

134、学校出台有关专业教师实践经历的政策制度和实施情况等资料。

5.4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135、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等相关资料。

136、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满意度调查问卷及实施方案、结果使用情况等档案资料。

137、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138、专业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情况,含中青年专业教师培养项目及导师制、助教制和社会实践等相关资料

139、探寻建立高校和中心“协同教研”“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的证明资料。

140、学校中长期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反映建设成效的相关资料。

141、学校和专业培养培训制度及实施情况的资料。

142、学校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使用情况。

6、支持条件

6.1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143、近4年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报表等相关材料。

144、近4年中学教育相关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预决算表和相关分析材料。

145、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更新经费标准及执行情况相关材料。

6.2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146、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基本配置和维护、使用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料。

147、信息化教育设施基本情况和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料。

148、各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开放使用记录等相关材料。

6.3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15]。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149、现有各类教学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情况和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

150、现有生均图书、教育类纸质图书、课程标准和教材统计表和使用情况等相关材料。

151、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的设备设施、资源配置与管理使用情况等相关材料。

152、中学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以及其阅读指导和相关考核材料。

7、质量保障

7.1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153、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关文件、质量监控组织机构与人员情况等资料。

154、专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措施以及落实情况等相关材料。

155、对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效果的多方评价相关材料。

7.2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156、专业评教评学制度及有关过程性资料。

157、体现专业教学督导队伍工作情况的相关资料。

158、反映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估及质量改进的相关记录材料。

159、反映涵盖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常态质量监控机制的相关文件、制度和措施等材料。

160、体现毕业要求达成与否和每门课程、每个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对应情况的相关资料。

161、学校及专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7.3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162、近3年中学、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资料。

163、毕业生入职后3—5年职业发展状况分析、近3年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164、外部评价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

165、用人单位(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满意度调查资料、汇总表。

166、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相关资料。包括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改进措施等。

7.4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167、校内基本教学状态信息库。

168、校内外评价实施情况及评价结果综合分析报告等相关材料。

169、年度专业质量分析报告及持续改进的其他佐证材料。

170、反映专业招生、培养过程、毕业生质量全程管理与持续改进的材料。

171、反映评价促进教学工作持续改进及其效果的相关资料。

172、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的相关材料。

8、学生发展

8.1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173、新生录取类材料。近3年新生录取分数线、报到率、第一志愿报考率等统计分析。近3年录取新生的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及录取志愿情况一览表。近3年新生心理素质测试、笔试及面试试题资料。

174、招生政策类资料。本专业推进综合性评价录取改革方案及近3年录取办法等资料。近3年专业招生宣传工作总结等相关资料。与学生签订的公费定向招生培养协议等原始资料。

175、专业流动类材料。近3年本专业流动(流入、流出)的花名册及数据分析。

176、特色性举措材料。其他反映专业招生举措及有吸引力的培养举措等特色性资料。

8.2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177、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个人发展档案。

(2)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有利于培养其自主发展能力的各类活动相关材料。

(3)其他基于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的特色材料。(线上交流、课后答疑、社团指导、竞赛指导等)。

178、政策支持类

(1)专业进行学生需求调研的过程性资料。

(2)本专业学情分析报告。

(3)对接学生需求的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转专业学生以往学习经历和学分认定措施。

(5)反映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

(6)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3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179、学生发展成果类:

(1)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

(2)学生心理健康普查与筛选分析报告。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学习成绩及学习产出材料。

(4)薄弱学生帮扶的相关材料。

180、政策支持类:

(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和运行情况的相关材料。

(2)按国家规定配备班主任、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情况,以及学生服务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与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

(4)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的相关材料。

(5)学生指导服务满意度测评及近3年学生指导服务工作责任事故认定情况。

(6)学生工作系统以外的学生指导机制工作情况与成效等其他特色材料。

8.4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181、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年来学生的学业状况。各门课程的成绩册,试卷分析,整体学业分析材料。

(2)学生个人发展档案等相关资料。

(3)兼顾毕业要求与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档案资料。

(4)弱势学生帮扶资料

(5)师范生课程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和研究性学习指导相关材料。

182、政策支持类:

(1)学生学业监测评价体系与实施办法等相关材料。

(2)学生学业水平测评标准和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相关材料。

(3)学分认定规定及学业预警等相关资料。

(4)针对毕业要求的学生全程学习状况评估和反馈改进机制等相关材料(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考风考纪等环节监测与改进)。

8.5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

183、学生发展成果类:

(1)近3年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比较的相关材料。

(2)近3年专业毕业生(录取研究生和升入高一级学校除外)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含编号)情况统计表,以及应届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比例的相关材料。

(3)近3年应届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比例的相关材料。

184、政策支持类:

(1)近三届毕业生考证和初次就业情况分析报告。

(2)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等相关材料。

(3)鼓励学生从教、支持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制度与措施等相关材料。

8.6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

185、学生发展成果类:

(1)毕业生入职5年后的专业发展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等相关材料。包括入职5年来的专业发展规划、师德演讲与日常考核情况、教育教学测评与优秀活动展示情况、撰写教学论文与反思案例情况、在职学习与学历提升情况、综合荣誉与专业竞赛获奖情况、志愿支教情况等。

(2)用人单位、同行、家长对近四届毕业生的满意率调查表及汇总表。满意度调查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相关的问卷。

(3)专业办学特色、成果和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对专业办学的评价等相关材料。

186、政策支持类:
(1)毕业生跟踪调查方案、毕业生跟踪调查表等相关资料,以及跟踪调查后的分析、反馈、改进等资料。

(2)对近4届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研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3)近3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修订情况。

 

上一篇: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下一篇:化学化工学院师范化学专业认证实施方案

版权所有:安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联系地址:菱湖校区: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

联系电话:0556-5708025